汤咪扫-中国古筝名家网
92f5157e3b1437e08d25f0ee7ba10c85_slt360
收藏
浏览量:0

汤咪扫

首页    中国古筝教育专家    汤咪扫

出生日期:1933年
逝世日期:2015年
先后从师  曹正、赵玉斋、邱石柱、吴汝全
就读经历  沈阳音乐学院

就职经历
  湖南民间歌舞团、杭州歌舞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杭剧团、杭州鹦歌戏剧团、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浙江社会艺术学校、浙江歌舞总团艺术学校、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

 唱片、专辑

《汤咪扫VCD古筝专辑》(个人专辑)

 文章、论文

  《从唐诗咏筝中看唐筝》(1988年,《民族民间音乐》第1期)
  《筝的定弦》(1992年,《秦筝》第2期)
  《悠悠筝声 几多知音》(2005年,《秦筝》第2期)
  《武林筝》(1988年,《中国音乐》第12期)
  《为什么筝能代代相传》(1990年,《乐器》第3期)
  《师恩无边 感念无限——兼及我的筝路》(2007年,《秦筝》第1期)
  《汉乐府用筝之探索》(2009年,《秦筝第1期)
  《从元诗看筝人的遭遇》(1995年,《秦筝》第1期)
  《白居易与筝》(1991年,《乐器》第4期)
  《古筝浅谈》(1986年,《乐器》第1期)
  《十三弦筝之由来》(1993年,《秦筝》第1期)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1990年,《秦筝》第1期)
  《曹东扶与《闹元宵》》(2008年,《秦筝》第1期)
  《古筝师资亟待提高》(1996年,《秦筝》第1期)
  《创新必须结合传统》(2006年,《秦筝》第1期)
  《还其历史本来面目》(1990年,《秦筝》第1期)
  《筝史概述》(1989年,《秦筝》第1期)
  《汉乐府用筝之探索》(《秦筝》)
  《魏晋南北朝是筝的鼎盛期》(《中国古筝艺术第六次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等

著作

  《咪扫筝史研究文集》
  《咪扫创编筝曲集》

演出活动

  多次参加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演出活动

 学术活动

1986年,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

 所获荣誉

  传略已入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图文经典》、《国魂》等辞书

 其他说明:

  被筝界同仁誉为“武林汤家筝”;。迄今,他先后有30多篇文章发表于多种核心期刊。其中,《二千五百年前的古筝》一文提出古筝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已经存在,迄今约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提前了两三个世纪,已为筝界同仁认同。此外,《筝与瑟之辩证关系》等文章被多种核心期刊转载。1991年,汤咪扫将自己在筝史研究方面所得成果汇集成册,命名为《咪扫筝史研究文集》,以飨筝人。

汤咪扫 出身于音乐世家,自幼酷爱古筝艺术。父亲、母亲都是音乐教师,因此家里总是音乐声不断。父亲会抚筝、能吹箫、善弹琵琶、会拉提琴,母亲既会弹琴、拉琴,又能和乐伴舞,因此汤咪扫姊妹六人与父母合开的“家庭音乐会”,总是吸引大批路人邻居的观看。

十多岁时,汤咪扫即应征入伍成为一名军人。转业后,他被分配到杭州公安厅十二局工作。业余时间,汤咪扫参加了杭州青年会国乐队,积极参与、组织音乐活动,把杭州青年会的国乐队搞得红红火火。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愿望也在汤咪扫的心里变得愈加强烈——他要专业从事音乐工作。当得知湖南民间歌舞团需要演奏员时,他旋即奔赴湖南应聘。终于,汤咪扫如愿成为一名专业演奏员。

1958年,杭州歌舞团成立,汤咪扫被聘为独奏演员,回到浙江工作。

1960年,汤咪扫被杭州歌舞团派往沈阳音乐学院进修学习,师从著名古筝家曹正赵玉斋教授。从沈阳学成返回杭州后,1960年12月,汤咪扫受到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聘请,担任音乐科器乐班古筝专业兼课教师。上任不久,为了抢救浙江传统古筝艺术,他去拜访了浙江的两位民间老艺人邱石柱和吴汝全先生。

跟随两位老艺人学习一段时间后,汤咪扫将学习成果总结成册,命名为《武林筝》。集子中分别介绍了浙江传统筝艺的发展简史、筝的演奏姿势、筝的定弦、义甲的制法、基本指法及其符号、基本指法运用规律、“杭滩”伴奏规律等内容,并列出了数首武林传统筝曲。这些资料,都是有关浙江传统古筝艺术的极其宝贵的遗产,为后世了解、研究浙江传统筝艺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史料。

1965年,杭州艺校撤销,汤咪扫被调入杭州杭剧团担任作曲。先后任职于湖南民间歌舞团、杭州歌舞团、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杭州杭剧团、杭州鹦歌戏剧团等单位,历任古筝独奏演员、古筝教师、作曲。

青年时期,活跃在杭城舞台,多次参加接待国家领导人和外宾的演出活动。不久,“文革”爆发,“文革”期间,曾先后三次商调去安徽艺术学院、四川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任教,皆因时局动荡未能成行。

汤咪扫被下放到杭州的西湖绸伞厂做技术活。就是在这样令人压抑的日子里,汤咪扫也并没有中断对古筝艺术的探索。他以扣除40%工资为代价,请长期病假在家,潜心研究古筝艺术史。他翻阅、摘抄了无数的古籍,积累下厚厚的一沓读书笔记。从春秋战国到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宋元再到明清,他所摘抄的筝史内容几乎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史。也就是这一段时间的积累,为他撰写大量筝史文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86年,应邀参加全国首届古筝学术交流会。同年,创建杭州武林筝社,首任社长,广泛团结筝人,大力组织古筝考级、音乐会等活动,在杭州乃至全国普及、发展古筝艺术。

退休后,先后执教于中国民族器乐学会、浙江社会艺术学校、浙江歌舞总团艺术学校、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被聘为特约古筝教师,培养学生数百人。杭州电视台曾播放《汤咪扫和武林筝社》电视专题片。拍录《汤咪扫VCD古筝专辑》共四辑。传略已入编《中国音乐家辞典》、《中国名人风采图文经典》、《国魂》等辞书。

迄今,他先后有30多篇文章发表于多种核心期刊。其中,《二千五百年前的古筝》一文提出“古筝在公元前551年至公元前479年已经存在,迄今约有二千五百年历史”的研究成果,比传统观点提前了两三个世纪,已为筝界同仁认同。此外,《筝与瑟之辩证关系》等文章被多种核心期刊转载。1991年,汤咪扫将自己在筝史研究方面所得成果汇集成册,命名为《咪扫筝史研究文集》,以飨筝人。

在对筝史作大量研究之外,在五十多年的古筝艺术生涯中,著有《咪扫创编筝曲集》,其中有《欢乐的节日》、《茶山之春》、《长江第一漂》等四十余首筝曲。其作品将传统技法与现代技法相结合,既有继承,又有创新,旋律新颖优美,风格独特,多次参加国家级及省、市级比赛获奖,被筝界同仁誉为“武林汤家筝”。

如今,年近八旬的汤老先生还在进行古筝教学,闲余时间他喜欢侍花弄草,品茗下棋。而如今他最感兴趣的,是吟诗赋词。

汤老自始学作诗以来,近半个世纪,已是诗作累牍。截至2010年9月,武林筝社已为他陆续制作了三册《咪扫诗词选》,共收录他的诗作两百余首。他在一首名为《春风》的诗作中写道:“回忆在人生道路上,我竭尽全力,一心想当‘冠军’而一路狂奔猛追,无暇顾及道路两旁美丽的景色和本该细细品尝的生活况味。奋斗拼搏几十载,虽不得金,恰把一生青春化为春风送向人间,吾于天下不贱矣!”

他的这首《春风》也可视为他对自己已逾半个世纪筝艺历程的总结:

幽谷草兰无人拈,

深山驽马貌不显。

盛世慧眼何其锐,

草兰驽马多奉献。

钩沉筝史又课曲,

栽下桃李半爿天。

吾把硕果献天下,

犹如春风送人间。

 

名家介绍